釣組仔(釣艚仔)
釣艚仔古漁法 老師傅南方澳秀手藝
〔自由時報記者楊宜敏/蘇澳報導〕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昨邀請擅長製作「釣艚仔」的80歲老師傅張天仁,重現這項消失的漁法,並透過影像,全程將釣艚仔的製作、海面作業等獨步全國的漁法記錄下來,讓後世能瞭解這項已經完全消失的技藝。
雖然南方澳現在應該還有人會綁「釣艚仔」,但這個漁法是早年遠從高雄來南方澳捕魚討生活、人稱「竹筒伯」的洪武自創的,他正是張天仁的生父,張天仁承襲這項技藝,意義非凡,所以,協會特定請他「重出江湖」,從頭示範起製作「釣艚仔」的過程,做成影像紀錄,把這項南方澳可貴的文化資產保存下來。
張天仁說,他20歲就跟著生父學做「釣艚仔」,每艘「釣艚仔」會使用到9根9或10公尺的麻竹、以及3根刺竹,縱、橫向用鐵絲捆牢,最後縱向再綁兩根刺竹,就完成,年輕時,他1個人花40分鐘就可以綁好1艘「釣艚仔」,現在年紀大了,大約要花到2個小時的時間。
不過,用鐵絲綁的竹製「釣艚仔」,經過海水浸泡,容易腐蝕,所以,每年都會整修1次,把不好的竹子換掉,重綁1次,昨天在示範過程,張天仁使用了一種輔助把鐵絲綁緊的木槌,他說,這個工具俗稱「憨牛」(台語),另外,在鐵絲的綁法上,他也特別示範「牛仔相鬥」(台語),會越拉越緊的結法。
張天仁說,一支釣「釣艚仔」的漁法後來在巾著網,更先進漁法問世後,漁獲量無法相比,大約在30多年前就陸續沒落,僅剩少數年邁的漁夫仍在使用,6年前,連最後1艘還使用「釣艚仔」的一支釣漁船都退役了,正式宣告這項漁法下台一鞠躬。
協會這次總共請張天仁綁6艘「釣艚仔」,日後還要安排這些「釣艚仔」到海面上實際操作,讓這項文化資產的基礎資料建立更加完善。
惡海搏浪 釣艚仔危險性高
〔記者楊宜敏/蘇澳報導〕早年「釣艚仔」漁民慣用「拼無人島」的字眼來形容海上作業的危險,傳神地表達出失事率極高的情況,南方澳耆老張天仁說,一旦有人釣艚仔出事,通常有去無回,但也有家屬都請道士引魂,還擲筊獲得允筊(表示人已死了),卻意外獲救,讓人啼笑皆非。
張天仁說,以前載著「釣艚仔」的一支釣漁船,都會遠赴釣魚台附近海域捕釣鯖魚,當地海域漁獲豐富,但海相變化極大,相當危險,加上釣魚台是無人島,所以,才會用「拼無人島」來形容其危險性。
他說,以前有個叫「阿明」的朋友,就是在釣艚仔上工作,有一次海象改變,所有的釣艚仔都被母船收回,獨缺他的釣艚仔失聯,大家以為他出事了,就返航了,家人接獲噩耗,找來道士引魂,擲筊還獲得允筊,家人悲痛不已,準備辦喪事。
沒想到,在海上孤伶伶漂流多天的「阿明」,原本以為自己沒救了,卻意外被美國商船救起,送到鄰近的日本,「阿明」上岸後趕緊打電話跟家人報平安,家中姪子接到電話,驚呼「阿叔打電話回來了!」,家人還罵他小孩子亂說話,後來知道人沒死,「兩光」道士趕緊趁著大家不注意,包袱收一收,趕緊「落跑」,成為地方一段趣談。
釣艚仔古漁法 老師傅南方澳秀手藝
〔記者楊宜敏/蘇澳報導〕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昨邀請擅長製作「釣艚仔」的80歲老師傅張天仁,重現這項消失的漁法,並透過影像,全程將釣艚仔的製作、海面作業等獨步全國的漁法記錄下來,讓後世能瞭解這項已經完全消失的技藝。
雖然南方澳現在應該還有人會綁「釣艚仔」,但這個漁法是早年遠從高雄來南方澳捕魚討生活、人稱「竹筒伯」的洪武自創的,他正是張天仁的生父,張天仁承襲這項技藝,意義非凡,所以,協會特定請他「重出江湖」,從頭示範起製作「釣艚仔」的過程,做成影像紀錄,把這項南方澳可貴的文化資產保存下來。
張天仁說,他20歲就跟著生父學做「釣艚仔」,每艘「釣艚仔」會使用到9根9或10公尺的麻竹、以及3根刺竹,縱、橫向用鐵絲捆牢,最後縱向再綁兩根刺竹,就完成,年輕時,他1個人花40分鐘就可以綁好1艘「釣艚仔」,現在年紀大了,大約要花到2個小時的時間。
不過,用鐵絲綁的竹製「釣艚仔」,經過海水浸泡,容易腐蝕,所以,每年都會整修1次,把不好的竹子換掉,重綁1次,昨天在示範過程,張天仁使用了一種輔助把鐵絲綁緊的木槌,他說,這個工具俗稱「憨牛」(台語),另外,在鐵絲的綁法上,他也特別示範「牛仔相鬥」(台語),會越拉越緊的結法。
張天仁說,一支釣「釣艚仔」的漁法後來在巾著網,更先進漁法問世後,漁獲量無法相比,大約在30多年前就陸續沒落,僅剩少數年邁的漁夫仍在使用,6年前,連最後1艘還使用「釣艚仔」的一支釣漁船都退役了,正式宣告這項漁法下台一鞠躬。
協會這次總共請張天仁綁7艘「釣艚仔」,日後還要安排這些「釣艚仔」到海面上實際操作,讓這項文化資產的基礎資料建立更加完善。
2009.07.08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