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著網-新勝福-劉金全
「巾著網」是南方澳在1960、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漁業,最多時港內的巾著網漁船有二百多對,南方澳也因為這種漁法需要大量人力,在1960、70年代居住了兩萬五千多人,寫下當時人口密度世界第一的記錄。如今南方澳的「巾著網」漁船只剩下兩對,並即將成為絕響。「新勝福」號的船長劉金全回憶往事,在顛峰時期曾連續5年漁獲冠軍,特別是1986年的年底烏魚捕到約4萬多尾,賣了600多萬為最高潮……
南方澳漁港完成於1923年,是日本人占領台灣後在台灣建造的第一個漁港,早期是一個以日本漁民為主的漁港,但隨著台灣戰後日本人的遣還,南方澳湧進來自全台各地的漁民,漁船從先前的鏢釣漁法,在1950、60年代慢慢轉變成以巾著圍網為主的漁法,到了1971年左右,全台約有280多組(對)的巾著網漁船,南方澳就佔了約120組左右,當時烏魚為台灣重要漁產,每年「冬至」前後,蜂湧而出的巾著網漁業為國家帶來上億的產值,如今整個南方澳漁港只剩「新勝福」和「新鴻祥」兩組巾著網,其中「新勝福」的船長兼東家劉金全先生經歷了巾著網從萌芽、茁壯到衰落的歷程,回想往事,每每百感交集,不甚噓唏。
劉金全的祖父為幫傭農務而入贅於壯圍農家,父母也在壯圍種田,戰後,南方澳的漁業日益蓬勃,父親約於1947-1948年到南方澳從事漁業,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劉金全於1949年農曆10月6日出生於宜蘭壯圍鄉永鎮的鄉下,上有兩個姊姊,下有一個小弟,大姊之前有二個女生夭折,現在大姊為養女,出生三個月就被認養,二年後再生二姊,因此,劉金全的出生日期換算國曆應為1949年11月25日,但因鄉下出入不便,又因前兩位女生夭折的前車之鑑,不知能不能養活,直到1950年國曆的4月22日,足足慢了半年才報出生。
劉金全小學就讀壯圍古亭國小,每天上學要走上半個小時的路,國小畢業後為了生活環境,也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南方澳討生活。在南方澳受父執輩拜把叔父李永山的介紹到蘇澳鐵工廠當學徒,當時有不少南方澳漁船每年冬天季節都會到高雄捕烏魚,為了服務自己的主顧,蘇澳鐵工廠也在高雄設立一家名為「高雄明益鐵工廠」的分廠就近服務(明益原名為「華昌」,因火災後轉賣改名「明益」)。不久劉金全也隨著李永山的漁業到高雄發展而轉進高雄明益鐵工廠當學徒。一年多後,李永山因家族兄長李火土去世轉回南方澳主持家業,劉金全又跟著李永山回南方澳的蘇澳鐵工廠(母廠)當學徒,經過三年多後,總算習得一技之長,這時李永山才安排他到船上當「大車」(輪機長),船名「興洋一號」,主要鏢旗魚、釣鯖魚和飛魚,主要漁場為台灣東海沿岸到無人島一帶(現在釣魚台),劉金全記得當時的作業情形是這樣的,當時漁船普遍用的是燒頭式雙汽缸的引擎,約30匹馬力,從南方澳到釣魚台約須13~14小時,每年農曆8月12日出航,8月15日剛好在釣魚台等待,8月15又適逢大潮,正適合旗魚的出現,約每11~13天回南方澳拍賣一次,農曆3月23日後旗魚漸沒,便到與那國附近改捕飛魚,此後約6~7年都是如此作業。
李永山不斷的栽培他,他也沒讓李永山失望,努力工作的結果,李永山也放心的把掌上明珠「李玉珠」許配給劉金全,兩人於1974年5月1日結婚,當天在華南餐廳分中午及晚上共請了兩攤喜宴。
劉金全在1975年之前也曾從事捕撈珊瑚約5~6年左右,但是成績一直普通,漁場大多在大嶼(澎佳嶼)附近捕撈,他回想當時撈起很多礁石珊瑚,因不具經濟價值皆被敲掉丟回海中,對生態的破壞實在很大。1975年轉到「勝福31-32號」從事巾著網漁業,這是一對木殼船,採用燒頭式50匹馬力的YAKITAMA引擎,在此船上擔任二年的「大車」。到1977年時,巾著網漁業因漁獲有限,人員又難請,南方澳的巾著網於那時急速縮減到只剩70組左右,一些漁業公司為了提昇效率紛紛開始重新整頓縮編,於其同時,丈人李永山的公司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另有二組漁船「新勝福236-238號」和「新勝福16-18號」,因漁船設備老舊,船員素質又良莠不齊,漁獲績效一直不盡理想,1977年三組船的人員經去蕪存菁後重新組合,又重新訂製了一組新木殼船「新勝福136-138」,裝上新型240匹馬力的YAMA引擎,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勝福」從此展開漁業歷史嶄新的一頁。
劉金全憶起往事,自從人員及設備改善之後,從此一帆風順,最難忘的是到了1980年代簡直達到顛峰,「新勝福」連續5年漁獲冠軍,特別是1986年的年底烏魚捕到約4萬多尾,賣了600多萬為最高潮,也曾捕飛魚時約半小時,最多一網捕了4000多公斤(歷史記錄,茄萣最多一網捕到7萬尾,澎湖船協春滿曾一個網捕到5萬多尾,賣了一千五百多萬)。在那些風光的年頭,每年約雙十節左右,老闆便招待船上幹部約十多人皆到全台會香,一面獎勵幹部旅遊,並祈求當年烏魚季能滿載而歸,其餘船員遇婚喪喜慶可有三天公假,遇有好漁獲時亦可算一份紅利。直到2000年丈人李永山去逝後,此儀式才停止。從那以後,巾著網便每下愈況,時好時壞,現在正經營的「新勝福336一號」及「338號」塑膠船是在1981年10月訂製下水的,原來的引擎是380匹馬力,後來改成720匹馬力,雖然工具比以前都要好,只是漁源日益枯竭,2004年開始大量掘起的扒網(俗稱三腳虎)終於取代了巾著網,「新勝福」從2005年年初到媽祖生約捕4百多萬(鯖魚),今年(2006年)同期卻還未上水產拍賣場(成績0),目前的鰹魚似乎也音訊全無,看來如果今年年底的烏魚季再失敗,南方澳的巾著網便會全部走入歷史了,劉金全望著牆上代表過去光榮的錦旗,不禁如此感嘆著。
後記:
1、劉金全目前育有一男二女
長男凱榮1974年次,退役後到成功大學工作五年
次女凱蘋1976年次,靜宜大學畢業,2005年結婚
三女凱琦1979年次,大漢技術學院財稅系畢業
2、劉金全記得當時的作業情形是這樣的:
(1)鏢船
每年農曆八月半開始整備出海,直至媽祖生後北風停才息海。接著捕飛魚到六月半左右結束,船員有積欠必須結清前帳,這時漁船或整修或上架,準備八月半再出海。
(2)巾著網
以國曆12月1日至6日準備出海到高雄或台中西海岸。冬至12月21日~22日為烏魚迅期。從12月1日起約40~50天為作業期,期間到處泊港。戒嚴時,各港口也會特別開放給別地船停泊,遇兵役教育召集,役男可以捕烏魚為理由申請緩召,經漁會證明後到兵役課申請。
2006.04.23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