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的「漁民仔醫生-呂盛賢」
台灣終戰後不久,由於環境衛生條件不好,瘧疾和霍亂十分流行,戰後物資更形缺乏、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在南方澳新開業的胡懷江醫師為了取得更多的醫療材料資源,他找了一條小船,到日本南方的與那國小島與日本漁船以物易物交換物資,同時為了治療更多的患者,更遠到沖繩採購從美軍軍中流出的醫療特效藥。可是新醫院必須有人主持,於是他找到當時還在台大醫學院就讀三年級的呂盛賢來代理駐院幫忙一個月,那是1947年7月中的事,沒想到5年後(1952年)因緣際會,呂盛賢不但成了胡懷江醫師的甥女婿,同時也來到南方澳從醫,而且一待就超過半個世紀,和胡醫師都成了南方澳的傳奇人物。在南方澳如果你問老一輩的人「盛賢醫師」是誰,也許還有人不知道,但是如果你說「漁民仔醫生」,那保證老少都認識,即使他在門口掛著一個「盛賢診所」的招牌,但直到現在大家還是習慣稱他為「漁民仔醫生」。
呂家的祖籍在福建省泉州的同安(銀同)縣,開台祖與兩位好朋友結伴於1777年左右到台灣打拚,當時在鹿港上岸到和美落戶,三人墾地務農為生,地名取名為「三塊厝」(現在地名猶存),歷五代傳到祖父「呂貞」始棄農從商,專收大甲帽買賣,並以林投纖維編織帽子賣到日本,全盛時期,二伯父「呂欽」在台灣收購草帽,大伯父「呂桂」則到日本設立大甲帽專賣店,並在那兒娶了日本籍的妻子,直到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日本經濟不景氣大伯父才回到台灣。台灣於1895年為日本占領,父親「呂石頭」排行老三,出生於1900年。外公從大陸遷移台灣後在彰化的「菜園仔底」落腳,以生產買賣醬菜營生,呂盛賢記得小時候外公家有很多醬缸及花盆,而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公家的茅廁無日無門,上面只放著兩條木板可以蹲,小時候最怕上那個廁所。母親「蕭樹蘭」從小就幫外祖父賣醬菜,由於乖巧美麗,被祖父相中變成呂家媳婦。
呂盛賢1924年3月11日出生於彰化市西門,記得那是祖父的家,離彰化車站約三、四百米左右,是一棟「H」型的建築。兄弟排行上有一兄長「盛福」,後有五個妹妹,記憶中小時很少看見父親,原來父親在祖父的帽子事業沒落後,獨自到台中火車站找到一份工作,因為有讀過書,識字又會算術,在那兒擔任搬運公司台中作業所的書記(管工兼記帳),父親的待遇比一般的工人好,當時台中香蕉銷日本很多,工作多到很少休息。
小時候記得親戚鄰居見到自己都叫他「石頭仔子」(意為石頭的兒子),三、四歲時父親接全家搬到台中,在台中火車站前不遠的地方租屋,那是一個閣樓,環境十分克難,只記得小時候總是要爬上窄小的樓梯才回得了家,住了半年,又搬到「楠町六丁目八番地」香蕉檢查所對面,母親為了貼補家用,也開始替人家作衣服裁縫。
七歲那一年(比標準提早一年)(1930年4月),進入台中「曙」公學校(註一),一、二年級的老師是一位日本老婆婆,一開始還要克服語言的問題,成績並不太理想,三、四年級換了一位師專畢業的年輕男老師,成績逐漸好轉,到了五、六年級時又換了一位台灣籍的老師,特別加強課業輔導,記得到小學畢業時曾獲得一個算盤為獎品,回想當時成績應該不太差才是。
小學六年期間因父母親工作較忙,學業一切都得自理,比自己大兩歲的哥哥「盛福」比較會讀書,母親特准予專攻課業,不用作家事,幾個妹妹又太小,因此舉凡如養鴨、煮飯、種花等家務雜事皆須由他幫忙,記得從11歲時就幫媽媽照顧妹妹,每次背妹妹出去玩,每一個小時媽媽都會給「一錢」作獎勵,但是妹妹實在很重,因此常常跑回家看時鐘。小學五年級時常因扁桃腺發炎,又沒錢看醫生,每次喉嚨腫脹疼痛,總會十幾天無法正常進食,結果影響發育,從小身體就比別人瘦弱多病。小學畢業後參加台中州立台中一中入學考落榜,父親便帶他去台中師範學校附設的公學校就讀高等科(當時一班50人,有點類似補習學校,制度應該就讀兩年的),經過一年的準備,隔年(1937年)終於考上了台中一中(註二)(中學為五年制,當時台中一中一年級有三班共150人)。台中一中原是台灣人為了本土的子弟自己募錢設立的,以招收台灣學生為主,日本學生只佔約10%,後來日本人在台中再設立中學時只能命名為台中二中,大部份是日本籍的學生在讀(註三)。
由於比別人多進修了一年,第一學期的成績就考了全年級的第十一名,從此開始對自己有了信心,成績總保持在全年級的前15名之內,但是因為小學五、六年級時常常扁桃腺發炎,無法吞嚥,導至體質變差,因此中學的成績總是因為體能的因素而無法突破,記得有一次成績榮獲前三名,校長頒獎給他時唸到「受獎者呂盛賢『成績優良』、『品性端正』、『身體強健』」,結果引發全校哄堂大笑,從此,無論學業成績再怎麼好,總因身體不夠強健的因素而無法突破到前三名。中學四年級時有一天被老師叫到教官室,被告知學業成績在全校第一名,應提早參加高等學校入學考試,但因家庭經濟不好,只得放棄。
當時的中學為五年制,前三年等同現在的初中,後兩年等同現在的高中,呂盛賢於中學三年畢業時,曾參加畢業旅行到日本旅遊了一個多月,回來後再唸完兩年直到中學部畢業後(1942年3月),順利的考上帝國大學醫學豫科(「台北帝大豫科」成立於1941年,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因應二次大戰期間(前一年的1941年日、美因「珍珠港偷襲事件」正式開戰)「台北帝大」學生因被徵調從軍而急速減少所成立的,「台北帝大豫科」的畢業生限定只能直升「台北帝大」。豫科為三年制,有如大學的先修班)當時台灣的大學幾乎全是為日本人準備的,台灣人能上大學的簡直微乎其微,從當時的錄取名額比例即可見一斑:
當時豫科分文科和理科,
文科只有一班40人,
台灣人只錄取一人 理科有三班,每班也是40人
1、 農類一班40人,台灣人只錄取1人
2、 醫類一班40人,台灣人只錄取13人
3、 工類一班40人,台灣人只錄取3人
以上的錄取比例是固定的,台灣人即使成績再好,超過比例也是不能上的。
會讀書的兄長「盛福」早先已到日本的名古屋唸臨時醫專,家裡的經濟因為「盛賢」考上大學而顯得更為拮据,因此,從考上預科後,呂盛賢無時不為經濟後援是否會中斷而擔心煩惱,但是兄長鼓勵他要堅持下去,並答應從日本學成回來執業後就可以成為他的經濟後盾,(沒想到後來兄長在日本因肺結核病去逝)。呂盛賢終於安心的進入台北帝國大學預科,原本預科是要唸三年的,因戰時學業時程縮短成二年半(但每天要多上1~2小時的課),從1942年4月進入豫科到1944年10月便直升帝國大學醫學部。
1945年1月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但日本仍宣稱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由於兵源缺乏,有風聲傳說所有的學生都要調去當兵,因此大學部的校園裡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氛,到了3月,菲律賓戰線已快結束,美軍從4月開始轉戰沖繩,到了3月20日軍方果然動員「警備招集」,從中學三年級以上到全部大學生全部被募集從軍,3月20日大學部的課程算是告了一個段落,學生也各自停課成為「學徒兵」。
當時日本並不信任台灣人,台灣人只能從事軍伕,不能成為戰鬥員,呂盛賢停學後一直未接到正式兵單,不知何去何從的他在街上閒逛了兩天,接著在一連串的因緣巧合下糊裡糊塗的竟成了日本皇家的「學徒兵」(此段在「呂盛賢的學徒兵從軍記」一文裡有詳細描述)。4月1日沖繩成為大戰場,台灣學生兵被派作工事,從淡水、五股、蘆洲到新莊一帶成為當時預科學生的守備地帶。長官訓令要他們與陣地共存亡,有一些日本籍的學生怕萬一美軍從淡水上岸後會成為砲灰,就有人透過關係上書陳情請調,結果書信被軍方攔截,上書者被捉去關處罰,軍中長官也大罵這些人「非國民」、「不愛國」,但是不久之後的5月20日上級還是下令將他們調到後線的陸軍醫院,在那裡一直待到8月15日終戰為止,8月31日正式退伍,9月又回到學校繼續讀大學二年級。
1945年的11月15日中國派人來接收校區,呂盛賢因兄長之前在日本感染肺結核去逝,家中經濟環境又不甚理想,怕接下來的就學經費沒有著落,因此向新政府登記為接收台灣之「中華民國政府台大醫學院公費生」,此後三年免費,直到讀完醫學院畢業。
政權雖然移轉,但是學校課程依然和平進行,日本籍的老師很負責地把自己該上的科目教完後才分批返回日本,從二年級到四年級過得十分辛苦,不但要遷就社會的動蕩,還要學習新政權的語言。
1946年春夏之際,台灣各地爆發霍亂疫情(嘔吐、水瀉),約3800人因而死亡,呂盛賢以醫學人員身份參加省衛生處防疫隊於7月到高雄縣彌陀鄉,8月到宜蘭市協助醫療工作。
1947年的228事件中,一向處世不會極端躁進的呂盛賢也以學生身份,安全度過並未被波及。
好不容易到了1948年7月總算從台灣大學醫學部畢業,但因1947年的228事件,社會尚陷於一片混亂的氣氛中,畢業時並沒有舉行正式的畢業儀式,正式的畢業證書也到12月才拿到。
大學畢業後因日本教授全部遣送回國,學校師資形成中空,大陸來的師資又有語言上的隔閡,於是有些畢業的學生回到學校當助教,之前畢業的學長後來也都成為台大醫學的基礎,呂盛賢也在這種情況下於1948年7月進入台大醫學院細菌培養研究所任研究助理。當時的新政府除了支付他們少數薪水外,並未撥給研究經費,因此在作研究之餘還要養些小動物(主要是羊)來換取生活及研究經費,生活雖然辛苦,呂盛賢卻樂在其中,並以為學術研究將成為終身的職志。
1949年2月母親因肺病在台中去逝,依台灣習俗須於百日內成親,因而在4月娶妻,妻子蔡清芬是宜蘭「蘭陽女中」第一屆畢業的高材生,因畢業後到台北學習打字,才與正在讀台大豫科的呂盛賢認識的。婚後第二年(1950年5月)長子炯明出世,甜蜜的新婚期才過一年,現實的生活問題馬上來考驗,每個月200元微薄的助教薪資甚至無法滿足兒子的牛奶所需,現實與理想產生衝突,於是不得不放棄鍾愛的研究學術工作重新思考出路。(當時在南方澳鐵工廠師傅級的工人每月薪資約有400元)。
1951年8月終於被現實逼迫離開待了三年的台灣大學研究工作,當時有兩個機會可以選擇,一個是叔父要介紹他到台中省立醫院,但考慮到該院成員皆出自「台北醫專」的系統,人事根深蒂固,自己是個外人怕不容易立足故未選擇。另一個便是岳父所提議的到「宜蘭醫院」。該院雖然創設已久,但因是國民政府新接收的醫院,一切重新規劃,較無人事派系,而且之前已有幾個同學在此當醫生,當時全院約有21位醫生,有一半以上自己都認識,想說以後可作為醫療臨床的咨詢對象,因此決定選擇到宜蘭來,與他同時來到的有6個新人,這是1951年7月底的事。
到了宜蘭醫院暫時擔任一名外科醫生,每月的薪水240元,不久頭城鎮衛生所需要一名醫生駐守,要求宜蘭醫院派員支援,院長便派前述6名新進的人員輪流駐守值勤,每人駐守一個月,輪值者每個月可多領180元,呂盛賢因資歷較深,院長指派他掛名為頭城衛生所的主任,如此可以多領一些出差費和其他津貼。不久升任宜蘭醫院正式外科醫師,每月薪水調升為280元,這時頭城鎮長(邱金魚)也因為呂盛賢表現稱職,要求他能長駐頭城衛生所,並願提供一部吉普車作其往返宜蘭、頭城的交通工具,但因公部門能提供的待遇並不佳而未答應。
1952年南方澳的漁會為了服務漁民成立了「漁民之家」,除了幼稚園,並設立了醫療的衛生室,漁會理事長也要求宜蘭醫院派駐守醫師,並願提供每月1500元優渥的薪水,院長仍派遣之前到頭城輪值的六個人輪流到南方澳看診,這回是從星期一到星期六每人輪值一天,星期日休診,六人平均分1500元的薪水,如此每人每月可多領250元。但當時從宜蘭到南方澳這一段路卻是一趟舟車勞頓的行程。
1953年7月底,呂盛賢為自己爭取機會到南方澳成為「漁民之家」的專任醫師,月薪1500元,從此生活才逐漸改善。當地的人到「漁民之家」看病民,因為不知道醫生的名字,都稱他為「漁民仔醫生」。1956年呂醫師在附近買了一棟木造的舊屋,雖然陳舊,但總算有了自己的房子(即現在住址)。1955年的10月份,父親身體不適,呂醫師將父親接到南方澳就近照顧,隔年的4月父親於南方澳因心臟病去逝。1957年起,南方澳的漁業逐漸蓬勃發展,外來的人口驟增,需要醫療的人口也因而增加,因此除了白天在「漁民之家」看診,晚上也開始在家提供夜間看診服務。
1961年的「波密拉」颱風橫掃北台灣,造成南方澳有史以來最大的傷害,許多房子夷為平地,「漁民之家」的建築也倒了,果然,隔年的1月21日漁會就來了一紙公文,謂「漁民之家」倒塌在未恢復之前包括呂醫師在內的五名工作人員全部留職停薪。事實上,自那以後,漁會似乎並無恢復「漁民之家」的意向。呂醫師只好整建自己也已受創的房屋,把木造房屋改建成一個樓層的鋼筋水泥屋,日夜趕工一個多月後完成,從此掛牌「盛賢醫院」自己行醫,三年之後再加蓋現址成為現在的建築外貌。
呂醫師回憶1950年代初期,南方澳的鯖魚多到捕不完,季節一到,從全台各地湧到這裡捕鯖魚的外地人非常多,提供外出漁民娛樂的風花雪月場所也跟著多起來,小小的南方澳「酒家」、「茶室」合著十幾家,花柳病司空見慣,當時最常用的藥品就是「盤尼西林」。星期由於衛生環境不好,皮膚化膿性的病很多,對於這種瘡科的症狀,中醫和西醫的醫療方法不同,當時找路邊「打拳頭賣膏藥」的江湖術士治療的也非常多。
當時由於沒有節育計劃,每家孩子都生很多,但因照顧不良,死亡率也很高,時常碰到孩子送到醫院時上吐下瀉,不久就死了。1950年代中期後,有一陣子小兒麻痺症流行,小孩的症狀明明是感冒發燒,來診所打針,隔天一腳卻不良於行,這時就得跟家長解釋,甚至爭論半天。
早期的南方澳住民來自全台各地,由於互相爭奪漁業或土地資源,打架刀傷是常有的事,延繩釣的常被釣鉤鉤住皮膚,工廠員工受外傷的更是家常便飯,全身黑漆漆、血淋淋來就醫,護士還得幫他梳洗一番才能上藥,有時為了照顧一個這樣的病人,把整間診所的病人全嚇跑了。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看病記帳的制度,原來以前沒有勞、健保,來到南方澳討生活的漁民或工人生活十分清苦,在沒領薪水之前的所有的開銷或醫療費不是用借的就是記老闆的帳,等月底再一起結帳。信用好的會自動來結清,信用不好的還得派護士前去挨船挨戶催收,護士有時候到工廠找老闆收帳,也會碰上老板不認帳的,還說帳已交給員工付清,要找員工對質時,又推說員工已經離職了,更有些「奧客」老闆開長期支票支付的,跟他計較票期時他又說「票長不要緊,收有比較重要啦!」。
另外出外討海的人口流動快,有些人會欠帳閃人,也有人無錢付帳要留手錶質押的,尤其1950~60年代時,大家生活不夠好時,甚至有人為了避付前帳於就診時虛報假名字的。呂醫師回想起這些形形色色有趣的往事笑著說:「以前要做護士的必須很強才行喔!」
從前大家生活不好,病人往往為了省錢,把小病拖成大病,到無法前往診所時,醫生就必須往診,特別是夜間往診的機會特別多,呂醫師往診時騎著腳踏車,碰到路況不好,速度一慢,車子就沒了燈光。曾經因為這樣看不到路而掉到水溝裡,到病人家裡後還得先清洗一番才能工作。呂醫師說:「以前當醫師的可沒現在那麼輕鬆,每天工作時間經常超過10多個小時,晚上睡覺後還常常會被叫起來看急診或往診,有時候門應得慢了一點,大門還會被踢破,甚至險些被人拿刀砍哪!」。
以前北方澳沒有正式的醫生,重病患者出入不便,常常用漁船到南方澳請醫生往診,由於北方澳沒有碼頭,到了那邊還要換搭竹筏才上得了岸,每次往返都要花上不少時間,有時候碰到風浪大,一趟往診回來後自己也會暈了半天。
如今「呂盛賢」醫師在南方澳行醫已超過半個世紀,雖然門口掛著「盛賢診所」的招牌,許多人還是習慣稱他為「漁民仔醫生」,五十多年來他見證了漁港的盛衰起落,回憶往事,呂醫師有說不完的故事和回顧,早期喜歡攝影的他為南方澳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記錄照片,每有地方文史工作者找他要資料,他總是毫不吝嗇的全力提供資源,是在地文史工作者心目中最尊敬的長輩和寶貝。
呂醫師和夫人蔡清芬女兩人鶼鰈情深,原是地方上一對令人稱羡的模範夫妻,可惜夫人於1989年4月因病去逝,享年65歲,呂醫師為了記念愛妻,用她的名字「清芬」在南方澳的「南安國小」及「南安國中」各設立了100萬的獎學金,其目的是化小愛為大愛,嘉惠地方學子,鼓勵小孩子用功讀書,免於自己以前讀書時候的艱苦。並不是特別富裕的他分成6年捐助,才完成了這個大願。呂醫師也因此於78年的8月受到省政府「模範父親」的表揚,為地方增添不少光彩。
呂醫師和夫人育有孩子二男二女,長男炯明曾負笈美國,獲得電機工程和企業管理雙重碩士學位,目前服務於台北一家國際財團的公司。次男炯正於1980年就讀於高雄醫學院三年級時,因摩托車禍,因緣失救不幸幾成植物人,經過呂醫師多年不放棄並細心的照顧,逐漸好轉,目前仍在家休養,長女秀貞與夫婿住在羅東,原任教於羅東東光國中,目前已經退休。小女兒芳芸,通過美國藥師的考試,目前與夫婿旅居美國執業。
今年已經83歲的呂醫師,目前仍在地方提供看診服務,早上看診,下午休息,晚上又看一個半小時,每天平均還有十幾個病人就診,親人都遠離的他,藉著為人看病,一方面是服務地方,一方面也可以充實生活,病人都是熟悉的鄰里,呂醫師既是他們的醫師也是地方及社區最佳的醫療顧問。他常說:「做醫生是拿良心在做,不可違背醫德,要走正當的路,不可只管賺錢。」,並感嘆如今有些醫生不顧醫德,看錢辦事,而且醫療體系被官僚指揮,弄得醫師已無往日的社會地位。
筆者訪問呂醫師時,被他對自己一生巨細彌遺的記錄(註四)所震攝,如果不是自幼就對自己有所期許的人,怎麼可能如此為自己的一生記載得如此詳細,從這裡不難想像,呂醫師一生聰明,本可成為醫學界出色的學者,可惜「時不我予」,被環境逼迫不得已離開自己鍾愛的研究工作,最後淪為鄉下醫生,在東海之濱過了一生!不過他一生行止「溫文儒雅」、「忠直不阿」,不但醫界朋友們都暱稱他為「聖人」,地方人士對他也十分敬仰。也許讓他作為「南方澳的傳奇人物」,並成為「南方澳之光」正是上天派他來世間的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吧!
註一:台灣日據時代,所謂的「小學校」是專供日本小孩就讀的,台灣小孩則讀「公學校」,呂盛賢就讀台中「曙」公學校時,當時該學校每年招收三班台灣的學生(男生2班,女生1班)。
註二:1913年,臺灣熱心教育人士林烈堂、林熊徵、林献堂、辜顯榮、蔡蓮舫等人為了喚醒台灣人民意識及文化覺醒;經由林烈堂捐土地一萬五千坪,加上其他創校委員奔走勸募,共募得二十四萬八千八百二十圓,於1915年創立本校,名為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於是,第一所培育臺灣青年的學校終於誕生。1915年4月首度招生,錄取四年制新生兩班一百名,並每年錄取新生兩班。本校改稱為臺灣公立臺中高等普通學校。十年,改稱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等學校,並改為五年制。十五年,建校工作全部告成,宏模粗具,廿五年起每年招收三班新生。(本段節錄自台中一中校史)。
註三:1922年(戰前)成立台中州立第二中學,校址位於台中市東區橋頭子(現國立台中高農校址),以招收日籍學生為主。1945年台灣終戰,尚有日籍學生五百餘人,教職員四十餘人在校。1946年春,日籍學生全部遣返日本,本校遂亦停辦。(本段節錄自台中二中校史)
註四:
1924年3月11日出生於彰化
1930年4月入學台中「曙」公學校,1936年3月20日畢業
1936年4月入學台中師範學校附設高等科,1937年3月結業
1937年4月考上台中一中,1942年3月9日畢業
1942年4月考上台北帝國大學預科,1944年9月30日畢業 1944年10月直升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1945年3月成為日本的學徒兵,8月終戰退伍
1945年9月再度繼續台灣大學醫學院直到1948年7月畢業
1948年7月進入台大醫學院細菌培養研究所任研究員兼助教
1951年8月離開台大研究單位
1951年7月就任省立宜蘭病院外科駐院醫師
1952年3月兼任頭城衛生所所長兼醫師
1952年末轉兼任蘇澳區漁會「漁民之家」衛生室兼任醫師
1953年8月離開宜蘭病院,專任蘇澳漁會「漁民之家」衛生室醫師
1958年11月1日~ 1959年4月30日擔任高射炮司令部士官學校空軍中尉醫官
1961年9月11日「波蜜拉」颱風重創南方澳,「漁民之家」被毀
1962年1月接獲漁會「留職停薪」通知後自行開業
2009年3月31日停診(行醫一甲子)。
2009.04.01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