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鐵工廠 林阿波
林阿波全家福
鐵殼船
南方澳於戰後初期百業蕭條,短小精幹人稱「豆粒仔波」的林阿波憑藉毅力創建南方澳戰後的第一家「南寧鐵工廠」,後來研製的「燒頭式漁船引擎」還外銷到東南亞、新加坡一帶,寫下台灣製造引擎外銷的光榮歷史。從小就在南方澳出入的他是追述日治時代南方澳的一本活字典…
南方澳戰後第一家成立的鐵工廠是「南寧鐵工廠」,創立者林阿波先生,因身材短小精幹,人稱「豆粒仔波」,父親「林阿章」入贅於蘇澳母親「林鄭金棗」的家,阿波於1920年1月6日(農曆11月16日)出生於蘇澳火車站前附近,出生後不久舉家遷回隘丁父親老家,父親以種田為業,阿波小學就讀「馬賽公學校」,十四歲時,成為該校第十三屆的畢業生,由於馬賽地處偏遠鄉下,同校畢業生繼續升學的幾乎沒幾人,阿波也隨俗到南方澳就業,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陳九連先生所開的「東榮雜貨商店」(現在南方澳江夏路一帶)裡擔當小伙計學作生意,店裡所賣的物品雖然包羅萬象,但是顧客卻全是日本人,商品也專門以供應日本人為主(當時南方澳專門供應日本人的尚有「羅東店」及「移民店」兩家商店),他在店裡從打雜、招呼、到送貨什麼都做,不久店務稍為熟悉之後,由於表現的精明能幹,老闆還讓他到各處去幫忙招攬生意業務,當時的南方澳日本人漁民住的相當多,為了作他們的生意,阿波練就一口十分流利的日語,同時也和當地的日本人混得很熟,相處時間一久日本人甚至根本就把他當作是自己人一樣的相對待,有時候,南方澳派出所的日本警察還請他幫忙通譯呢!
在「東榮商店」一待就是六年,這一年阿波二十歲,附近有一家店面的老闆(現在江夏路與漁港路交叉口的7-ELEVEN)因故要回宜蘭故鄉,想把店面出讓,他平常就十分欣賞阿波這孩子的勤快和機伶,因此建議阿波自立門戶開創自己的事業,並願把多年經營的商店便宜的頂讓給他,這個提議無意間提醒阿波是該自立門戶的時候了,可是六年來的生意經驗讓他覺得這種小雜貨店賺的只是一錢、二錢的蠅頭小利,二十歲的阿波心裡其實有著更遠大的理想。當時南方澳的漁業已逐漸發達,維修漁船機械的技術人員受到相當的敬重,阿波也覺得維修漁船機械的鐵工廠的規模才是一個男子漢一生應該努力的目標,但是礙於自己年紀已超過當學徒的年齡,一時不知該何去何從。
有一天,碰到一位綽號叫「老嬰」的板金工廠老師傅(郭新根),閒談間徵詢他的意見,「老嬰」鼓勵他「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只要開始就不晚」的道理,終於奠定阿波的信心,於是去找當時南方澳最大的「蘇澳鐵工廠」的老闆「侯餘文」先生,告知以想學技術的心願。侯餘文先生早就認識這個精明的小伙子,雖有點驚訝阿波的志向,卻也很爽快的答應了他的請求,但必須附帶一個條件,那就是阿波當學徒之餘,必須兼當「帳房」幫忙工廠記帳,其他學徒的打雜工作則可免除,阿波終於如願以償踏出爾後人生的第一大步。(關於這件事,林阿波一直十分感念侯餘文先生的栽培,在爾後的歲月裡,每每提到侯餘文先生的時候,林阿波總是尊稱他為南方澳工業界的「老先祖」)。
如此在蘇澳鐵工廠待了一年左右,因為不久之前的「蘆溝橋事變」,南方澳的漁船大部份被徵調為運輸補給船隻,港內船隻越來越少,工廠的工作量也相對地減少,接著同年齡的朋友也陸續被徵調到前線充當軍伕,阿波知道不久也會輪到自己,精明的他當然不甘願接受如此的命運安排。適巧這時母親去逝,沒有後顧之憂的他於是邀約工廠的同事陳生丙(當時十八歲)計劃潛藏到日本本島的大後方以避開徵調,他首先拜託以前曾在南方澳派出所當主任警察,後來調到蘇澳當警察特務的舊識好友「大場」先生幫他寫了一封推薦保證函,以便到日本方便之用,(當時潛藏到日本後方的台灣人聽說都用這個方法,不過後來戰事吃緊之後,這個方法就沒效了。)並向母姨借了二十銀圓,花了十幾圓買了一張「富士丸」的船票(富士丸為當時最豪華約一萬噸級的郵輪),北上基隆等船期間,阿波順道到台北北署(現在南京西路圓環附近)找一位以前曾在南方澳當水上警察的舊識朋友「中野先生」(曾是南方澳派出所「大場」主任警察的部下,後來榮調基隆警察局),並告知以要到日本去的意圖和作法,結果「中野先生」告訴他「推薦函」那一套方法如今已不管用,許多台灣人還因此被遣回,阿波聽了一時不知所措,「中野先生」也真夠朋友,當下替阿波退掉「富士丸」的船班,改成三日後出發的「丹後丸」,又馬上到印刷廠幫阿波印了一盒名片,身份是五金公司的採購員,並教他當遇到船內水上刑事警察質問之時要裝作是幫公司到日本採購零件的採買人。同行的陳生丙也因此過關。(後來聽說搭乘「富士丸」持推薦函的那批人果然全數被遣還台灣。)到了日本後,馬上接洽早先就來到大阪的台灣友人,由於兩人皆有工廠生產的技術基礎,很快地便在大阪的「佐伯鐵工廠」找到工作,這是一間日本舞鶴海軍兵工廠指定的地方衛星工廠,工作內容是專門生產艦上用的迫擊砲。他兩人也因為這個等同軍事的工作而避免了軍伕的徵調。第二年,與阿波僅差三歲的弟弟林旺枝(蘇澳國小高等科畢業)也如法炮製地來到日本和哥哥一齊工作,可惜於兩、三年後因生瘡就醫,卻因不良的手術引發破傷風結果在日本去逝,阿波對此事耿耿於懷,一直覺得二弟只因小症而去逝實在冤枉。時間很快一恍六年過去了,1945年的八月終戰,十二月阿波帶著二弟的骨灰返回台灣宜蘭隘丁的老家,碰巧遇上台灣過新年,阿波說他永遠記得那一年年夜飯吃的菜是「蕃薯葉」,這一年林阿波二十七歲。
戰後初期,百廢待舉,阿波回到家後並沒有閒著,一方面四處走動找朋友,一方面試著了解已經睽違六年的故鄉。1946年的農曆6月29日在長輩的敦促下娶了二十一歲的童養媳柯阿蝦為妻(註一)(1927年生),同年年底成家後的阿波便和三弟合作到南方澳接手頂下一間因經營不善而要出讓的小鐵工廠(廠主吳榮宗原為林阿波小學同學,經營半年後出讓),稍作整理後將工廠更名為「南寧鐵工廠」,這就是南方澳漁港戰後成立的第一家鐵工廠,三弟賴金火當年才十七歲,終戰前在「蘇澳鐵工廠」當了幾年的學徒,因學會了翻砂鑄造的技術,新工廠也增加了「翻砂鑄造」的工作項目,沿習之前日本人留下的機械技術,首先試著生產12馬力單汽缸「燒頭式」引擎,不久之後南方澳由於是東台灣漁業資源最豐富的良港,戰後吸引了來自全台各地的漁民競相投入,漁船大量增加,南寧鐵工廠生產的引擎也跟著供不應求。阿波回憶說:「戰後的二、三年間,由於戰後物資缺乏,身為港口的南方澳逐漸變成走私的大本營,接著1947年到1949年之間,因通貨膨脹導致舊台幣七溶八溶大量貶值,一般陸上的人生活大受影響,公務員的薪水老跟不上物價的波動,漁民就沒這個問題,以前的漁價好,而且每趟出海的漁獲價格都能跟著物價即時提升,當時的船員和船東生活比一般百姓要好,間接吸引更多的陸上人投身漁業行列,尤其到1960、70年左右,一直都是南方澳漁業的黃金年代,我們這個行業也托漁業之福而有做不完的工作呢!」
隨著漁業的發展,南寧鐵工廠的規模也不斷地擴大,全盛時期廠內基本員工約維持有50人,若連臨時工也算則全廠人數多達70人左右。規模一邊擴大,技術也隨之一邊更新和提升,從最早的12馬力單汽缸引擎發展到後來的120馬力三汽缸引擎,不只供應國內市場,也曾經將引擎外銷過東南亞、新加坡一帶,當時的南寧鐵工廠可說是遠近馳名。
除了鐵工廠本業外,阿波也因緣際會地將事業領域擴充到漁業方面,原來當時的船東想訂製漁船時,為了能得到鐵工廠更多的服務保障,總會邀請生產引擎的鐵工廠加入股份,如此不知不覺間南寧鐵工廠也擁有了十幾艘漁船的股份,就連遠在南部的高雄,南寧鐵工廠也是五、六艘大漁船的股東。阿波回憶起從前,每當高雄方面通知股東分紅時,自己提著皮包南下收款的風光往事,嘴角不禁泛起自豪的笑容。
1970年代,當時南方澳的拖底網正值蓬勃時期,南寧鐵工廠更進一步自己訂製一艘拖底網的鐵殼船「見勝一號」直接參與漁業作業,這是南方澳人自己訂製的第一艘鐵殼船,一年後又接著訂製第二艘「見勝二號」,當地人看著大船的收獲比小船好,便接二連三地把以前的木殼船逐漸轉換成較大型的鐵殼船,南寧鐵工廠的訂單也跟著應接不暇,這也是南寧鐵工廠的事業達到最巔峰的時候。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肥」,阿波因聲名在外,有一次因心軟被一個沒多深交的友人牽連作保,結果差一點賠掉整座工廠,每想到這件事,阿波便覺得很嘔,從此工作及處世漸趨保守。
1980年代,南方澳的漁船為講求速度和效率,大部分漁船逐漸把老式的「燒頭式」的引擎汰換成新式的柴油引擎,當地十幾家生產和維修「燒頭式」引擎的老工廠都面臨技術轉型的問題,像當時最大的「喜生鐵工廠」也曾試圖生產柴油引擎,可是礙於金屬材料鑄造的技術無法克服,最後只好放棄。這時南方澳傳統漁場也因十幾年來拖底網漁業的過度濫捕而逐漸顯現漁業資源枯竭,接著政府又頒布「勞基法」,一些老式工廠的舊制度無法適應新的法規,在1980年代中期都紛紛結束營業,南寧鐵工廠也因此在1988年走入歷史。
南寧鐵工廠結束營業後,勤勞的阿波也不願就此閒著,不久就轉投資設立一間生產漁網的工廠,取名「寧泰漁網工廠」一直經營到現在,今年林阿波已經八十八歲,漁網工廠在多年前交給大兒子「魁榮」掌管,二兒子「魁華」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從事貿易事業,三兒子「奠貴」則和二哥搭配在台北從事精密機器零件的貿易,大女兒幸美和幸慎都有好的歸宿,如今兩老為伴住在冬山河附近的田間別墅裡,閒暇時而種種花草,時而唱唱日語老歌的KTV,雖已年屆九十,仍耳聰目明,十分健朗,筆者訪問他時,他老人家一邊翻著老相簿,一邊娓娓道來,從前的歷史巨細靡遺,如數家珍,像他這樣精明歷練的老人家正是我們從事文史工作者心目中的寶貝,我們正嚐試從他的記憶中發掘更多的寶物,但願他老人家能長命百歲。
附記一:柯阿蝦,1927年次,娘家原在馬賽,出生十個月後即被母姨抱回三星天送埤飼養,國小就讀三星國小,十五歲時隨母親續絃林阿章而來到隘丁林家(當時林阿波的母親已逝),接著到馬賽國小再讀一年半的書才畢業,畢業後有兩、三次調派到草山(今陽明山)受女青年團幹部訓練,回到隘丁後被指派為女青年團的隊長,後來又曾被派到三重埔訓練三個月,回來後更升任小隊長,指揮著當時的婦女防護團,柯阿蝦回憶說,當時只記得不是自己接受訓練,就是操演別人,但是直到戰後,從來不知道為何要作這些訓練或操演,其中最難忘懷的就是接受訓練期間的伙食,比起平時家裡的伙食不知好了多少倍,因此總覺得受訓是一件愉快的事,因為自己會說日語,林家成為當時所謂的國語家庭,戰時的物資配給享受與日本人同等待遇。她除了一般家事之外,也要幫林父作田間的工作,林阿波旅居日本的六年期間,柯阿蝦成了林家不可或缺最得力的助手。因此林阿波回國之後,家人當然極力促成這段姻緣。
附記二:林阿波先生回憶他在十四歲(約1934年左右)到南方澳時,南方澳的漁業發展已十分繁盛,這裡除了少數的台灣人以外,大部分住的是日本的移民。蘇澳、花蓮、台東、新港等地的海域,因為有太平洋黑潮經過的關係,是出產旗魚的寶庫。每年國曆八月起,自日本四國地方的宇和島市會有許多大型的鏢魚船隊湧入南方澳漁港作準備,如龍喜丸、金光丸、八幡丸、戒丸等數十艘漁船,主要是來鏢旗魚,九月一吹起東北季風旗魚就會出現,一直到翌年的四月止都是捕旗魚的季節,此期間有時也會碰上五、六天風平浪靜的好天氣,奇怪的是這時旗魚也會暫時消失,日本漁民認為這是「歹運」的徵兆(日語稱作「番惡」)要做「番直」(改運的意思),於是在這連續五、六天的好天氣裡舉辦「相撲」,年輕勇健的船員都會參加比賽,各船主也會提供豐富的獎品助興,場面十分熱鬧,當時住在南方澳的台灣人只有林廷麟參加(因身體強壯,當時經營專賣日本貨品的「羅東店」)。這種「相撲」活動在翌年四月漁季結束前船主也會以「慶豐收」的名義再行舉辦,慶豐收的主題稱作「万越祝」,就是慶祝今年的收獲超越萬元的意思(當時的萬元約現在近千萬左右),事實上只要收獲達七、八千元的船隻也都會參加所謂的「萬元超越慶祝會」,這時候就會再辦「相撲」比賽。四月底,等日本的海神「金刀比羅社」(遺址在蘇澳的砲台山)的祭典辦完後,船隻便結隊返回日本四國,等翌年的八月才會再來南方澳。回日本之前,船員們會大量採購本地有名的土特產,例如:鳳梨罐頭、甘蔗、竹椅、竹製的嬰兒車等等,無不滿載而歸。這時南方澳的店家便會準備大量的貨品以滿足日本船員們的需求,有時羅東和蘇澳的店家也會來參一腳,用腳踏車載貨物到南方澳推銷,生意十分競爭。
附記三:當時南方澳專賣日本人用品的商店有四、五家,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顧客,主顧客有在地的,也有從日本來的漁船船員,他們的消費很少用現金,而是用「通帳簿」的方式記帳,所謂「通帳簿」就是當商店認定一個消費者已經成為主顧客的時候,這個主顧客就可以在這家商店開立一個帳號,而這家商店也會給這個主顧客一本「通帳簿」,消費的時候,主顧客帶著「通帳簿」到商店,購買商品後,店家會在主顧的「通帳簿」及店內的帳簿同步記帳,等月底的時候,店家便送上帳單給主顧客核對「通帳簿」後結帳。
附記四:南寧鐵工廠於開業五年後,就加入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的會員廠,林阿波先生不久也榮任全國的理監事,連績長達四屆之久,前兩屆的理事長為大同公司的林廷生先生,後兩屆的理事長為朱志明先生,後因政府規定理監事不得連任兩任以上,才放棄連任。理監事任內建樹良多,隨著公會的不斷發展,在受邀參加公會五十週年慶及六十週年慶時皆受到公會組織十分的禮遇,只是林阿波先生發現當年創會初期的伙伴們逐年凋零,參加大會時盡是新面孔,特別是今年(2006年)四、五月見到同齡的林廷生理事長去逝,放下若大的產業,兩手空空離去,不禁感慨的說:「人生海海,沒什麼好計較啦」。
附記五:今年(2006年)10月21日,林阿波和柯阿蝦賢伉儷結婚滿60週年,子女兒孫們都回家在羅東的「龍園會館」餐廳為父母舉辦「鑽石婚」紀念,宴請親朋好友15桌,早年南寧鐵工廠的老員工們也有許多人回來齊聚一堂,聊起陳年往事,都懷念不已。
2006.07.13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