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剛與南方澳轉變
龜山島(1886法國人繪)
一、港的肇建
南方澳在日本據台之前只是一個三、四十戶「猴猴社平埔族」和幾戶漢人居住的聚落,1895年日本人在佔領台灣之後,經過詳細的調查,發現蘭陽溪和宜蘭河的河口加上龜山島的溫泉和黑潮的經過,宜蘭的外海漁源非常豐富,為了開發這片資源,日本政府於大正十年(同民國十年)投入當時六十 六萬二千日元開建南方澳漁港,大正十二年完成。
二、時代的南方澳漁港概況
南方澳漁港完成初期,只有少數琉球及週邊列島的漁民到此作業,到了大正和昭和交接的年代,日本政府才有計劃地移民日本漁民到南方澳定居,其來自的地區有愛媛、高知、大分及長崎等地。日本政府並於南方澳現在華山三巷至七巷一帶為這些移民建設整齊的聚落,雖然這些聚落如今已消失,但那個區域直到今天仍被稱作「移民仔底」。
南方澳開港十年後,漁業發展已十分繁盛,這裡除了少數的台灣人以外,大部分住的是日本的移民。每年國曆八月起,自日本四國地方的「宇和島市」會有許多大型的鏢魚船隊湧入南方澳漁港作準備,主要是來鏢旗魚,九月一吹起東北季風旗魚就會出現,一直到翌年的四月止都是捕旗魚的季節。四月底,等日本的海神「金刀比羅社」(遺址在蘇澳的砲台山)的祭典辦完後,船隻便結隊返回日本四國,等翌年的八月才會再來。南方澳因日本政府有計劃地鼓勵日本漁民移民至此而漸漸繁榮起來,為因應維修日益增多的動力漁船,南方澳也開始設立有幾家鐵工廠,但都只限於小型的規模,那是因為當時的漁法簡單,船隻也不太大的緣故,當時南方澳較有名的有日本人經營的「蘇澳造船所」和附設的「蘇澳鐵工所」以及另一家台灣人「陳霖」先生所開設的「雨林鐵工所」為當地漁船服務。
1933南方澳金刀比羅社 (遺址在蘇澳的砲台山)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三、南方澳的工業始祖
昭和十年(民國二十四年)候餘文受南方澳「雨林鐵工所」老闆「陳霖」之聘而來到南方澳工作,(「陳霖」為台北汐止人,原來任職於台北鐵路局,後來到基隆日本人的鐵工廠學習機械維修技能時與「侯餘文」相識,1931年到南方澳成立「雨林鐵工所」,特邀「侯餘文」前來幫忙。)「雨林鐵工所」當時專修日本製造的「YAKITAMA」燒頭式引擎,「蘇澳鐵工所」亦然,不久「蘇澳鐵工所」的老闆因父喪須回日本,於是拜託「侯餘文」接手購買工廠,這是昭和十一年(民國二十五年)的事情。民國二十八年左右,蘇澳鐵工廠的員工已有十多位,其中林阿波(民國三十五年創立「南寧鐵工廠」)、莊萬添和魏阿溪(民國三十八年創立「喜生鐵工廠」)等三人都是廠裡的學徒。
二次大戰爆發後,南方澳的漁船大都被徵收為後方補給運輸之用,漁業逐漸蕭條,工廠也沒啥工作可做,大約昭和十八年左右,「雨林鐵工所」和「蘇澳鐵工廠」皆被日方強迫徵收,「候餘文」也被徵調到高雄楠梓坑作工廠技術監督。
光復後「候餘文」重回南方澳,邀請弟弟「侯餘武」及「黃曉濤」、「李火土」等友人入股合作,以南方澳舊居改建成鐵工廠,「蘇澳鐵工廠」因此得以重起爐灶,而「雨林鐵工廠」則無力東山再起,「陳霖」先生後來以技師的身份,游走於各個工廠之間。
台灣光復後,南方澳優良的天然漁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漁民蜂擁而入,快速增加的漁船使得原有少數的鐵工廠根本不足以應付,於是隨著漁業的蓬勃發展,維修漁船的鐵工廠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首先是民國三十五年林阿波在南寧路中段創設了「南寧鐵工廠」,是台灣光復後南方澳第一家新設立的鐵工廠。民國三十八年莊傳生和魏阿溪則在江夏路創設「喜生鐵工廠」。「蘇澳」、「南寧」和「喜生」後來發展成南方澳三家最大的鐵工廠,從中訓練出來的徒子徒孫無數,雖然「陳霖」是到南方澳開工廠的第一人,但追本朔源「蘇澳鐵工廠」才是發揚南方澳的工業之始,因此它的創辦者,原籍福州,人稱「福州文仔」的「侯餘文」先生也被公認為南方澳的「機械工業之父」。
「YAKITAMA」燒頭式引擎
四、復初期的南方澳漁港概況
南方澳漁港在台灣光復的前一年,許多漁船由於戰爭需要而被徵調,陸上的建築也因轟炸而大部分毀損,整個漁港顯得殘破不堪,隨著日本人被遣返,南方澳的漁業人口幾乎消失泰半,不過當地天然豐富的漁業資源不久就吸引來自全省各地的漁民向此聚集,光復後不過十多年間,居住面積才二平方公里的南方澳便聚集了大約二萬五千多的人口,成了世界人口密度第一的漁村,這個新興漁村成了戰後淘金者的夢土,許多外地年青人湧入這裡,人口聚集,百業蓬勃,整個漁村充滿了朝氣。後來成為「三剛鐵工廠」創立人的「廖心賀」、「林添金」和「馮輝通」三人也在台灣光復後不久(約民國三十八、九年左右)不約而同的來到南方澳尋找發展的機會。
「三剛鐵工廠」創立人的「廖心賀」、「林添金」和「馮輝通」
五、「三剛」結合的因緣
廖心賀(16年次,南投包尾庄人)國小畢業後在家幫忙農務,十六歲經親戚介紹到台東的「林鐘英鐵工廠」習藝,專長於車床的技術,大戰後期十八歲時擔任日本海軍的志願兵到「橫須賀」港受訓,台灣光復後不久又回到台東老東家服務,民國三十九年經朋友介紹到新興的南方澳漁港求發展,受雇於「喜生鐵工廠」任車床師傅。
林添金(17年次,蘇澳人)三人之中學歷最高,蘇澳國小高等科畢業,因聽說到日本軍部工作三年可等同高級工業職校畢業,於是畢業後隔月(當時15歲多)即自願參加到日本神奈川縣「高座海軍工廠飛機技術養成所」(位於太和村,別名「空C廠」)接受訓練,專門負責「零式」及「雷電」戰機生產的品管檢查工作,約經三年半,大戰結束後才從日本回來(當時19歲),不久到南方澳「蘇澳造船所的鐵工部」工作(老闆顏欽賢,主管為吳廷洲),兩三年後才又轉到「喜生鐵工廠」擔任「西工」的工作。
馮輝通(18年次,祖籍中壢客家人,蘇澳出生)蘇澳國小畢業後被徵召到基隆的「台灣造船」作「少年工」,在那裡學得真功夫,光復後回到南方澳的鐵工廠找工作,喜生鐵工廠創業不久即入廠工作,專長「西工」。(註:西工即工廠內除車床工作外其他所有的手工技藝)。
廖、林、馮三人由於教育及經歷背景雷同,在「喜生鐵工廠」裡成為知己的朋友,不久也各自娶妻生子,隨著孩子的接連出世,生活也都漸感壓力,但身為受雇的工人,只靠固定微薄的薪水,是永遠也無法脫離貧困的宿命,三人私下常常討論脫困的方法與如何創造美好的未來,最後三人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自己創業才能「脫離貧窮」,但是創業需要資金,目前的收入只夠應付生活開銷,那來多餘資本可以創業?一切理想得從零開始,目標既定,從此三人於下班後便集合於南方澳廖心賀的自宅,加班做些漁船上常用的零件,像灌「小鉛垂」之類的消耗品或整修「合金軸承」等手工工作,到凌晨十二點左右,林、馮兩人才騎著腳踏車回到蘇澳家裡,當時由於南方澳的漁業正在蓬勃發展,只要技術好,不怕沒生意,三人每天工作幾乎都超過十六個小時,而且還是全年無休,為了共同的理想,三人埋頭苦幹沒人喊苦。
六、三剛鐵工廠的成立
經過幾年努力下來,累積了一小筆資金,三人終於有能力實現理想。民國五十年在漁港路買下目前的廠址(當時只是一層木造老舊的房子),但回首看看老東家「喜生鐵工廠」已然發展成六、七十位員工的大廠,三人跳出創業恐怕會遭到老東家的打壓,另外當時南方澳的工廠林立,新手出擊談何容易,結果臨陣懼場,竟不敢走出下一步。這時三人準備創業的消息也傳到老東家的耳裡,老東家開始對三人另眼相待並且百般刁難,三人逼不得已,終於在民國五十一年春天出離「喜生鐵工廠」開始創造自己的事業,但是聽說老東家放風聲,要讓他們三人創立的新廠在三個月內關門,三人擔心有限的資金會經不起大廠的拼鬥,於是臨時找來蘇澳士紳,當時在水利會上班的「蕭石虎」先生參一股,以作為危機發生時幕後的預備金主。不久新工廠終於成立,由於三人自認是「三隻金剛」組合的陣容,新廠於是命名為「三剛鐵工廠」,林、馮兩人負責「西工」技術,廖則負責「車床」工作兼廠長職務。
「三剛鐵工廠」草創初期,三位好朋友準備打的是一場沒有回頭路的硬戰,他們知道新廠上陣如果不使出渾身解數,很快就會被老東家及其他大廠消滅,全體無不本著「拚命三郎」的精神全力以赴,三人「誠懇」、「親切」、「認真」、「努力」的工作態度不久就在南方澳的漁業界打出小小的知名度,加上五十年代是南方澳漁業的黃金年代,「三剛鐵工廠」很快地也在南方澳佔了一席之地,尤其「技術超群的名聲」讓「三剛鐵工廠」有著作不完的工作。林添金先生回憶說:「不只全年無休,還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二點,以工作時數算,一年平均工作超過五百天以上,當時根本沒聽過甚麼叫作「週休二日」人簡直是當作牛在用」。
七、三剛的神話
說到「技術超群」,林添金又回憶說:「當時的三剛『廖』的車床技術和『馮』的西工技術在南方澳可說是頂頂有名,有一次一艘別廠生產的漁船引擎出了毛病,找了好多家工廠都無法修好,船東在束手無策之下,只好到「南天宮」擲茭杯請示于媽祖,媽祖竟然指定他要到「三剛鐵工廠」找「阿通師」,結果正如媽祖所言,這部難纏的引擎被三剛的「阿通師」給修好了,這件事在南方澳轟動一時,「阿通師」也成了南方澳機械界的奇人,從此許多漁船的輪機長不是來請教技術問題,就是請喝酒,可說邀約不斷,「三剛鐵工廠」的生意也從此蒸蒸日上,創業的前十年,三人兢兢業業打穩基礎,民國六十年左右,「三剛鐵工廠」已經能生產幾乎百分之百自製的「YAKITAMA燒頭式」漁船內燃機,是當時南方澳非常有名的鐵工廠。業務繁忙時,工廠員工多達三十五位,三位股東都預期著前途一片光明。
八、患難見真情
怎奈世事無常,民國六十一年的五月八日廖心賀因工作意外當日驟逝,家中妻小生計頓失依靠,其餘股東,不但未將其股份剔除,並且請其遺孀到工廠擔任會計一職,才得以扶養三個在學的小孩長大成人。當時林添金安慰廖太太說:「嫂子請別擔心,大家共同繼續努力,只要我家的孩子能長大,您家的孩子也一定能長大。」,當時這一句簡單的話卻對廖家意義非凡,廖家的長子廖大慶一直銘記在心,他回憶說:「那個時代的人重感情、講義氣,三剛鐵工廠對我有養育之恩。」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九、由盛而衰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底,國家頒布實施的「勞基法」和傳統的老式工廠制度產生極大的衝突,南方澳許多大型的工廠都在那時候關閉,而且漁船使用的引擎也逐漸由本地自製的「YAKITAMA燒頭式引擎」轉變成進口貨的柴油引擎,許多工廠規模因不必生產引擎而趨於小型化,南方澳的工業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接著南方澳的漁業開始走下坡,老式的工廠不再有新血注入,宿命注定終將走入歷史,「三剛鐵工廠」面臨決擇時選擇開放讓廠內的老員工加入乾股以共同分擔責任,才得以使工廠能維持下去。八十年代初期馮輝通因為身體不堪而退休,林添金帶領著幾個老員工,繼續擔起「三剛鐵工廠」存續的責任。六十年代時,南方澳的漁港路上維修漁船的機械工廠原本節比鱗次,漸漸的從八十年代開始,它們消失不見了,都轉變成經營海產的商店,在整條海產街上,「三剛鐵工廠」黝黑的身影顯得既孤單又唐突。
民國九十三年的二月底「三剛鐵工廠」經歷四十三年的歲月,終於走到歷史盡頭,二月二十八日結束的那一天,七十八歲的林添金最後一個離開工廠,當他移動著老邁的腳步從二樓走到一樓時,,突然轉身回頭向上下了幾十年的樓梯恭敬的深深一鞠躬,並向那斑駁的樓梯說一聲:「感謝你為我服務了四十幾年啊!」,接著鎖上大門,在門口又仔細的看了一回兒,才騎上那輛老爺摩托車離去。
十、「阿通師」看過三剛最後一眼
三個股東原本打算將一切設備清理掉,但是廖心賀的長子廖大慶難忘「三剛」的養育恩情,也不忍父親創建的心血消失於一旦,於是和家人商量將廠內的設備買下,再說服兩位股東將廠房承租給他,如此原廠的一切便得以就地保留,廖大慶和他的妻子花了半年的時間整理廠房內部,將其變成「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及「南方澳的 文史館」,並於民國九十三年的八月八日對外推出開放參觀,開幕當天廖大慶用車載著已經病重的馮輝通由家人陪同來參觀文物館,病重的他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任何意見,不過從眼神可以看出他對於工廠內改變的驚奇與讚許,兩個多月以後,「阿通師」便與世長辭了。
十一、成為有價值的地方文物館
原本大家並不看好這麼一家烏漆抹黑的工廠能有什麼搞頭,但是在廖大慶夫婦兩人經過三年努力的經營和堅持下,「三剛鐵工廠」有情有義的故事背景獲得許多媒體的青睞與報導,如今「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已然成了南方澳一個重要的觀光重點,它不但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紀念館,裡頭豐富的文史資料及圖像也使它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空間。成立三年來已有許許多多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學子和社會人士到此參觀,並藉此瞭解了整個南方澳的開發歷史。有許多人被「三剛」的故事感動,也有許多人為「三剛」的新生命讚嘆喝彩,因此介紹更多的朋友一再來訪。在南方澳那條清一色賣海產的街上,「三剛鐵工廠」成為唯一有內涵和可看性的據點。
十二、南方澳永遠的明星
九十六年的八月八日是「三剛鐵工廠」改成「文物館」三週年紀念日,三年來廖大慶夫婦傾全力維持文物館的營運,所有的經費開銷完全由個人營運自給自足,雖然辛苦,但從不靠政府資助,這點讓夫婦兩人感到十分自豪,並將永續經營文物館和將之發揚光大作為以後的終身職志,夫婦倆相信有著先人在天之靈的保佑,「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必然成為南方澳一顆明亮的星星,而「三剛鐵工廠」有情有義的故事也將會永遠流傳下去。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07.08.06~08.15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