糶手-莊萬福
莊萬福先生於日治時期出生,對於日治時期南方澳歷史文化及社會生活有深刻印象;曾任職於漁會,退休前為專業漁市拍賣糶(ㄊㄧㄠˋ)手。
1、家庭狀況、幼時情形-躲避空襲
莊萬福先生1933年10月28日於南方澳南安路出生,為家中次子,姐妹有5個,8歲時於蘇澳西國小[1](現蘇澳國小)就讀,讀至四年級時就第二次世界大戰,1943-46年之間因躲避空襲而未讀書,有的老師會到處躲避,便到處教書。當時因物資缺乏,米跟青菜要配給,肉則要用戶口名簿配給,每個小孩配給2兩肉,一個禮拜或十天領一次。大戰時,媽仔豆(人名)是在配給豬肉,是政府請他配給,以前每天都空襲,生活很艱苦。其他地方來的運搬船裝運樟木至南洋(因蚊蟲多,運至那裡再提煉後可防蚊蟲),以前都說「黑船」,其實他們都有註冊寫明來自那裡,下南洋的船員有半軍船、半船員,他們有槍,有時也會掃射日本飛機,所以以前漁市地上流的血有的是人血(被掃射的日本人),現在則為鯊魚血。
虎頭山有日本田中陸軍部隊駐紮,美-25(美國飛機)在虎頭山墜機,三天後,美-24便來報復,因此造成南方澳非常混亂,各山頭運下來約50多個日本田中部隊的屍體,當時約11-12歲,莊先生回憶著:「隔壁有一個田中部隊的廚房,當時還小,看他們煮飯是灑一些鹽,再下去炸一下就很好吃了,當時他們有分一小塊讓先生嚐嚐看。」
空襲期間南安里延燒了很長,隔壁有一人叫阿才,他阿祖約70-80歲,臉上都是血,還是一直跑,當時都沒有醫護人員,如果運氣比較不好就死了,漁船也被燒,此為最嚴重的,當時聽到戰鬥機就跑到自家防空壕(自家挖的)躲避,虎頭山的鐘如果警報響起就是飛機要來了,天主堂的防空洞有很多個,約2分鐘就跑到了,一個防空洞可擠30-50人,大部份躲空襲都是在白天,晚上沒有。當時日本人的遺體是在復華新村火化後,先放在王仔倫後面,戰後要運回日本。
南方澳當時很艱苦,沒有肉可吃,是拿著魚去鄉下換私宰肉,被抓到是很慘的。另外,一個鍋子可換到4斗米,而且換的時候不敢太明顯,叫小孩子用書包裝著米,也不敢裝太多,回家後用少許米煮高麗菜粥,所以一鍋粥裡面,米粒是很少的,還記得有一次趁媽媽轉身不注意時用湯匙慢慢舀才舀到一大匙粥,被媽媽發現後,從後面被打了一下並且被罵「怎麼可以這樣子,其他兄弟姐妹怎麼吃」,所以自己便覺得羞愧,直到現在仍然很惜福。
2、求學過程
由於空襲期間都沒在讀書,戰後2年亦未回到學校唸書,學校仍發給畢業證書。1945年,先生畢業那一屆甲班有63人,南方澳有18人(16個男生,2個女生),其中一名女生為羅啟弘的妹妹,至今仍留有小學畢業證書及二年級時的照片。
小學畢業後先生非常向學,有上海來的一位先生在教北京語,亦前往學習,記得當時是教「國父孫中山先生,廣東省翠亨村人……」,接著唸「ㄅ、ㄆ、ㄇ、ㄈ……」,亦跟著讀,小學畢業同學中18人只有先生一人在讀。另外在蘇澳有大鼻子先生在教漢文,「人之初,性本善」,亦跟著唸,只有這時候有讀到書。
當時曾與陳林一同去羅東實踐學校(現羅東國中)報考第一屆,但落榜了,心想自己對考試非常有信心,但為何沒考上,就連晚上做夢還夢見自己已考上,並且穿著制服,但夢醒後回到現實,心中覺得很鬱悶,後來才知道要賄賂才可以上,故很懊惱。
3、二二八事件
1947年遇二二八事件,那年十六歲,亦跟著到處看。南方澳的混混們,自稱是派出所所長,將國軍的衣服拿來燒,並且鞭打他們。二二八事件時的社會情況很差,國軍都是先斬後奏,記得他們都穿軍服,拿三八步槍來捉這裡的人,但後來南方澳這裡都沒事也沒有人被捉。先生的姐夫為外省人,也是憲兵,所以會想辦法護著南方澳的鄉親。蘇澳三興旅社則有三人被槍殺,先生目睹整個過程,看到三人排成一排,但只有中間一人(名叫阿牛)被殺死而已,旁邊兩人不知何故卻沒事。
4、事業
十七歲那年,先生配鯊魚到台北拍賣,此時沒有經驗尚不會拍賣,漸漸磨鍊到十八歲就熟練了。當時從南方澳要配魚到全台各地,都是自己坐火車押著魚到各地去,並一站一站地放,會有漁行來接應,不過只有大都市才有配。當時坐火車很會跳火車,而且有要領的,速度、角度都要抓好,以前很頑皮,就連當兵時還曾開過火車。
之後因為做生意欠了幾百元,所以便和陳昆連一同跑路到高雄哈馬星(西子灣),借住壽山公園附近的朋友家。當時與陳坤連一人擔著一擔豆腐去賣,而且為了不互搶生意,各自佔不同的地盤,先生佔旗津,陳昆連則佔渡船頭;當時有一位小姐認為先生皮膚白白乾乾淨淨的,為何沒有做其他工作而要來賣豆腐。約莫賣了20天豆腐之後,心想豆腐利潤較少,而且販售時間短,賺不到什麼錢,便改賣魚,到哈馬星魚市批魚去水泥廠賣。在高雄期間曾寫信回家,母親便寄50元來當做旅費回南方澳,而陳昆連因為沒有足夠的旅費,再住了20天籌足了旅費才回來南方澳。回來後,還是做魚類買賣生意,當時有一個朋友叫莊有財,很有富有,他的兒子莊木連拿了5,000元給先生,那時幣值很大,大家都是好朋友,莊木連鼓勵先生再繼續做生意,於是便拿了5,000元出來,先生若遇有之前欠錢的人便還他,然後再繼續做生意。
19-20歲時,因為不會做生意,又沒錢,就去當海腳,曾跟曾添賜一起學討海,說明不分錢的,是去學習的,便跟著漁船在三仙台內抓小卷,以前用光照抓小卷,但是因為會暈船,而且很難過同船夥伴及檢查哨的刁難,於是不做了。
22歲時兵單就來了,入伍到新竹新兵團做了四個月的戰鬥兵,在此期間都不能出去外面,但是會輪到押菜,那是當兵時最樂的事。坐著新竹客運,而且到外面就吃好吃的,像是吃燒餅、油條、喝較濃的豆漿,之後還去看電影,而這些都跟同袍約好是用公家的費用,回去即被查出並處以罰站。當時最喜歡吃茄子跟絲瓜,於是便利用押菜的時候各買了3布袋,但是伙頭不會煮,煮起來顏色都黑黑的、不好吃。
退伍後很高興,到高雄鏢烏魚,船長為朝鮮人,有一天在旗后(高雄旗津)就捉到很多,一隻賣10元2角,賺了2千多,隔年再去捉就捉不到魚了。
父親的事業做很大,但30歲才結婚又患有氣喘,自顧不暇,故無法提拔自己的兒子,戰後經營了5台牛車專門來載貨物,而家中80坪的房子後來改為南安旅社。
25歲常備兵的兵單來了,在中壢龍岡第一軍團當通信兵,26歲退伍。退伍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於是待在家中不常出來,而當時已有3個小孩,做旅社裡的一切事務,燒洗澡水、整理房間,一個月薪水50元。
至1958年7月,先生27歲時,由曾春福介紹應徵進入漁會做事,月薪360元,隔年升為370元。剛進入漁會時,被分發到蘇澳冰廠的共有5人,但父親的友人卻認為待在這個單位有點受委曲,並認為這裡的工作較難做,也較無法承受,此時心裡才認為「學歷」很重要(小時候因失學,至今年老時仍很懊悔)。於是朋友便建議主管將先生調到辦公室,辦理業務,若有船要更改資料,則代筆做一些文書工作。之後再調到近海股,辦理船務,氣象也要報導、記錄,在這個單位就要常常應酬(公費支付)。1961年波蜜拉颱風(九月颱),共死了50人還翻了幾艘船,2號信隆、11號新信隆、11號集滿,另一艘為琉球船,漁會要造死亡名冊,當時若有颱風,漁會要放信號,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來辨別。
由於做事非常認真,北方澳的人都認識,當時漁民若牽烏魚回來,每人都會送先生一片烏魚子,便會拿到羅東會館賣掉以換現金。當時理事長陳銀圳便建議至漁市學秤魚,多賺一些外快養小孩,於是便兼糶手拍賣及檢驗員。因拍賣的價錢有市場規則,且必須經由糶手(見糶手簡介),一做便做到退休,共服務了30年。
5、婚姻狀況
22歲要去討海時才娶妻,因為母親去世了,親戚說要有個女人幫忙持家才好。太太叫林秀花,與先生同年次,是相親認識的,當時林女士在利澤簡學裁縫,先生於相親前跑去偷看,認為可以便結婚了,婚後育有一男四女。
6、簡述家人
父親為福建南靖人,後來到蘇澳做生意,坐船時曾落水,所以才患有氣喘。南方澳姓莊有兩大家族,莊有財及本家,但祖先不同。南天宮熱鬧時的子弟戲事務父親有贊助過。姐姐叫莊珠,為南方澳第一位蘭陽女中畢業的,於日治時期曾於蘇澳國小教書,姐夫叫吳晨波,福建蒲田人。
簡介:拍賣魚貨的仲介—糶(ㄊㄧㄠˋ)手
糶手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他的工作就是幫魚貨主拍賣魚貨,使買賣雙方都能得到一個公平而滿意的會錢。所以糶手通常要有豐富的魚鮮知識,對魚市場供需也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判魚貨的價值,讓魚貨能順利賣得好價錢。一個好的糶手是不容易訓練成的,通常需要三年的時間。
以前糶手大多是祖傳的行業,但現在則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因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糶手,不只體力、精神、腦力要好,而且還要有天分。更重要的是,必須具有權威和公信力,能使買賣雙方信任,所以並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勝任的。
每天市場裡都聚集了許多從事魚貨買賣的商人、魚販和餐廳超市的採購人員,非常熱鬧。走入市場裡面,會看見來自全台灣各地的魚貨集中在此,工人們先把整理好的魚貨依照好壞等級放在塑膠籃裡。這時來自各地的買家就在攤位前面觀察、尋找自己想要的魚貨。這時候好戲也正要上場了,你會看到有一個人站在拍賣的臺上,用嘴巴大聲喊價,或用手勢比價,指揮全場,威風極了,他就是漁市場中最重要的人物-糶手。(李阿梅老師提供)
[1] 另有蘇澳東國小,是給日本人就讀的。
2006.07.28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