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機取代蓄電池-長興電機行-張江泉
回首南方澳在1970、80年代,百業興隆,真是一片大好的黃金時期,凡是腳踏實地,努力肯幹的人,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張江泉赤手空拳來到南方澳打天下,如今事業有成,算是南方澳早年開發「白手成家」一個成功的案例吧!
張江泉出生於1937年12月15日(農曆10月12日),從祖父時代起即世居台北縣貢寮鄉龍門村,小時候父親在家鄉開了一間小雜貨店,因逢戰時,生活十分清苦,為了改善生活,另外也經營幾艘小船(舢舨之類)當船東與人合作,以簡易焚寄網的方式捕撈仔魚等小型魚類,漁獲則船東與船員對分。十三歲時父親去逝,長他十四歲的大哥張織坤接手雜貨店直到今天,成了當地最老的店舖。
小學畢業後,因為家鄉生活不易,於是來到宜蘭市投靠在當地開設「日興電機行」的母姨表兄學習電機技術及幫傭,代價則只是換取三餐而已,生活雖艱困,但張江泉並不以為苦,一心認真學習,只想早日學得一技之長,能獨當一面。如此過了二、三年後,南方澳漁港因戰後日本人的遷離而顯得空洞,結果吸引了來自全台各地的漁船到此發展,船上電機的技術需求殷切,母姨表兄這時也跟一位綽號「台北黑仔」的人合伙到南方澳頂下一間店面開設電機行分店,張江泉也跟著轉進南方澳,當時因寡母在故鄉生活難過,張江泉心想南方澳至少比貢寮容易討生活,孝順的他毅然決定將母親及最小的弟弟蕭春木接到南方澳生活,以便就近照顧,這時的他才不過十六、七歲。
這間電機行經營了一年多後因經營不善及合伙問題終於結束營業,接著受僱於游精炎先生的雜貨店改行賣米及木炭等船用雜貨,因年青有幹勁,工作賣力,頗受游老闆的賞識,後來游老闆會幫助張江泉籌錢創業,正是奠基於這一段主僕的善緣。但受僱於人的收入畢竟有限,要維持母子三人的生活實在困難,為了改善生活,只得選擇當時收入較豐厚及靈活的討海生活而到「勝興號」漁船上學習船員的工作,由於勤勞肯學,受到船長簡呈昌先生的照顧與調教,很快便學會操控漁船輪機的技術,不久便升任輪機長,當時「勝興號」是使25匹馬力「YAKITAMA」引擎的機動小型木殼船,從事的漁法是「釣槽仔」,就是母船上載著九到十隻的竹筏,到達漁場後將竹筏放到海中,每艘竹筏由一位船員操控並放餌釣魚,如此可增加捕魚面積,一段時間後再由母船到處收回竹筏及船員,並依每人的漁獲計算成績而論功行賞,輪機長雖不用直接參與海釣,但須一直待在酷熱的引擎室裡工作,不見得比別人輕鬆,因此輪機長的所得比率通常會比一般船員多一些,張江泉說:「當時勝興號上的海腳(船員)大都是小琉球人,釣魚的技術很好,我們的漁獲成績一直都很不錯。」,這樣辛苦工作二、三年下來,生活正望漸有改善,只可惜役齡已屆,不得不當兵去了。
當兵是自己的事,可是此去老母和幼弟的生活將頓失依靠,孝順的張江泉從接到兵單那一天起,馬上著手為家人準備生活所需,首先向當地吳林選女士租了一間較小的房間以節省房租,另外交給母親一些錢以支應生活,但是所有的錢卻不足以應付二年當兵期間的開銷,於是聰明的他又為母親設計了一台賣「天霸王」冰的推車小攤,讓母親在他當兵的兩年期間有最基本賺取生活的技能,這一切為母親打點生活的細節看在房東吳林選的眼裡,心中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後來張母就是利用這個小推車來賺取母子兩年的生活所需,小弟蕭春木當時才十歲,常常培著母親作生意到很晚,累了就睡在推車小攤的下層,如今為紀念這段刻骨銘心的過去生活,張母還特別交待張江泉把這個賣冰的工具保留下來呢!
話說回頭,1959年7月18日張江泉回貢寮故鄉報到入伍。望著手上一張入伍當天在老家門口拍的已經泛黃的照片,他回憶說:「當時國共之間戰爭意識高漲,當兵可是很慎重的一件事,從公所到火車站,一路上有樂隊伴奏歡送我們這些役男們光榮入伍;說是光榮,一家人可是哭得要死呢!」。入新竹關東橋第一新兵中心第四個月後被分發到202裝甲騎兵團,雖名為騎兵團,開的卻是戰車,熟悉機器的張江泉談起當兵時開的M51戰車還記憶猶新地如數家珍。下部隊後不久,因寫得一手工整的好字而被選為文書兵,接著被派到陸軍情報學校受訓二個月之後升任下士文書直到兩年後退伍,當兵期間由於勤勞好學,頗受軍中長官的關愛,與袍澤感情十分融洽,退伍時並獲當時第二軍軍長馬安瀾將軍頒贈工作績優獎狀,至今將近半世紀以來,還跟以前的一些長官同事有保持聯絡。
1961年7月退伍後,為了承擔照顧母親和弟弟的責任,張江泉馬上回到南方澳找到熟悉的輪機長工作,房東吳林選本來就很欣賞張江泉這個小伙子,見他退伍回來一找到工作,馬上自告奮勇為他說媒去,對象是當地胡海堂先生的大千金「清金」小姐。當時胡家在南寧路中段開著一家賣米及炭頭的雜貨店,清金小姐則在家前面的港邊擺攤賣水果冰品及豆漿等食物,胡清金回憶說:「為了應付日夜輪動的船員需求,水果攤不但全年無休,還從早到晚人不離攤,晚上則由父親睡在攤子邊,隨時會被半夜出航的船員叫醒,為的只是起來多賣一碗豆漿好多賺幾毛錢,回想從前寸步不離看守攤子的日子心裡還會怕,現在就是打死我,我也不願再做那種看守攤子的生意了,只是當時大家的生活都一樣清苦,不忍耐也沒有其他辦法。」由於吳林選女士的大力推薦,胡家終於答應了這門親事,張江泉和胡清金兩人於1962年的農曆8月26日訂婚了,只是丈母娘黃寶玉為了保障女兒的生活,雖准予兩人訂婚,但要求張江泉事業有成賺有錢才願把女兒嫁給他。俗語說「愛某不怕艱苦」,張江泉當即下定決心要開創一番事業好讓丈母娘安心的把女兒嫁給他,想來想去還是以自己最專長的電機技能創業最有把握,只是一個才剛退伍外地來的小伙子,又家無恆產,那有資金創業,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老東家游精炎先生的擔保及協助下,招到一群每會五百元的互助會,總算籌募到一筆創業資金,當年夏末便在南寧路尾(現在南寧路二號)以每月四百元的代價向一位外省籍的蕭國政先生租下房子,創立了「長興電機行」,一樓作為店面,全家則住在二樓。張江泉從此在南方澳有了安身立命的舞台。
1963年農曆的8月18日,胡母終於答應二人的婚事,丈母娘十分滿意這個努力上進的女婿,次年農曆9月12日長子張弘宗出世,張江泉似乎也踏上俗稱「娶妻前,生子後」的好運,店裡的生意蒸蒸日上。當時南方澳的漁業技術尚未發達,大部份都以小型「焚寄網」漁業為主,捕撈的漁獲有魩仔魚、鱙仔魚、青鱗仔、鎖卷仔等,方法是於夜間用燈火誘捕之,初期的燈火大都用電石產生乙炔來點燃,但是亮度不足,不久發展成用蓄電池點小燈泡,由於蓄電池的需求量大,電機行大行其道,當時較有規模的電機行計有「久光」、「勝光、」、「長興」、「友勝」等四家分占在南方澳各個角頭,「長興電機行」因位於南方澳第一與第二漁港中間,生意還不錯,每天來回搬運沈重的蓄電池在船上工作雖然十分辛苦,但是看到南方澳因漁業人口持續的大量湧入而蓬勃發展,張江泉的心中充滿著希望。
1966年次子張弘政出生,這一年年中房東蕭先生因故要賣房子,夫婦二人思量與其分期付錢向房東租房子,不如分期付錢向銀行買房子,於是向銀行貸了些錢,以七萬元代價向房東買下這間店面,夫婦二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店面,此後工作起來更是賣力。1968年三子張弘興出世,原來的房子漸感擁擠。1971年,南方澳漁業正值顛峰,「長興電機行」的業務也蓬勃發展,原有的店面漸漸不符使用,正巧隔壁間的油行老闆鄭進金先生因投資漁船失敗,房子抵押給農會,經三次法拍不成,後經該房子原保證人曾天守先生向張江泉推薦向法院購買此屋,價格是新台幣約四十萬元,夫婦二人商量後決定賣掉舊房子,得款十二萬充作前金,餘額則向農會續貸,從此擴大經營規模。
當時的電機業務十分興隆,只是蓄電池式的供電方法漸漸落伍,有機械及電機底子的張江泉於是著手改良組裝船上用的小型發電機,效果果然比蓄電池更好,結果所有的漁船紛紛以發電機取代蓄電池,「長興電機行」因此大發利市,這時候的南方澳漁船由於隨著漁法不斷的創新改變而需要新的工具,張江泉也不墨守成規,業務除了船上電路舖設裝置的改進以外,也同時研發製造一支釣的揚繩機和各種工具的改良生產,店裡請了幾個尚未當兵的少年工人幫忙,每天的生意忙得不可開交,二、三十年下來,張江泉終於打下一片江山,他回憶說:「當時的少年人手腳靈活,人力充足,工資便宜,是公司能賺錢的原因,另外剛好遇上好時機也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啦!」
如今張江泉功成身退,兒子們也都成家立業,長子於基隆海洋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現在中國海專任講師,次子萬能工專空大畢業後繼承父志,接手「長興電機部」的經營,三子淡江大學畢業,目前任職長榮空運。回首南方澳在1970、80年代,百業興隆,真是一片大好的黃金時期,凡是腳踏實地,努力肯幹的人,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張江泉當年赤手空拳到南方澳打天下,如今事業有成,算是南方澳早年開發「白手成家」一個成功的案例吧!
2006.04.24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