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況發展
文化生活圏現況
日治時代,蘇澳街市都含蓋南方澳地區,彼此互動關係深具唇齒相依的共生景況,所以南方澳漁港闢成,相關單位都直呼「蘇澳漁港」,迄今,縱使「南方澳」知名度業已揚聲,但其親蜜的臍帶牽連還是永不消失的。因此,本計畫的設想範圍就是沿襲這段歷史紋路,而將文化生活圈定調為「討海文化」為生活圈推展各項規劃案的探索主軸,今僅就地理景觀、風俗民情、經濟型態等三方面來介紹討海文化生活圈的現況:
-地理景觀
南方澳為一封閉的地形,位於蘇澳灣南邊內側沿岸,這裡的「沙頸岬 Tombolo」地形,原是一個離岸島,後因砂石在島嶼的南方堆積,使得島嶼和陸地相連。而對外交通僅有蘇澳港邊的公路及蘇南公路,整體面積約二平方公里,整個南方澳市區圍繞在港邊,再加上內埤海灘、豆腐岬兩處風景區,形成自成一格與海洋相容的生活圈。
擁有大大小小無數灣澳的南方澳,從任一角度來看,無處不美、無處不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類愚公移山的精神,造就今日南方澳獨一無二的的景觀。在南方澳,可以欣賞難得一見的「沙頸岬」風光,更可以感受豐富的海洋生態。
-風俗民情
南方澳討海聚落,因擁有良好的討海相關設施和漁源豐富的漁場,因而成為縣內外人士移入賺食的活絡場域。有鑒於個自移出地的環境差異,致使匯聚於南方澳空間的賺食人,將原鄉的風俗習性、慣用語彙…等在地精神,相繼融合成多元性的討海生活。南方澳的住民來自四面八方,有二次大戰前來的日本人,有戰後從蘭陽平原、澎湖、小琉球、東港、恆春等地來的人民,定居在此依海為生。由於不同族群先後移入,帶來各自不同的民俗文化,結合漁村的生態,加上居民都靠海為生,便發展出另類的海洋文化。
漁村居民的生活與廟宇形成一個重要的連結,因此土地面積僅2平方公里的南方澳漁村,竟有多達13座廟宇、2間教堂、2間佛寺,還有正在籌建中的小型寺廟。討海人除了出海捕魚,對於海上安全與漁獲量的祈求也相當重視。導致宗教活動深深的融入其生活中,從漁村各處所蓋規模宏偉的廟宇即可見證。另者,漁村的族群融合及多采多姿的精神需求,更促使多樣性的宗教信仰成為南方澳多元文化的內涵之ㄧ。
討海人以浩瀚無垠的海洋為謀生空間,除了依靠漁船、漁具等精進的相關設備之外,漁撈活動的不確定性,不僅技術要行、運氣更是疏忽不得,所謂「敢允山頂一棚戲,不敢允海一尾魚」,因此信神拜佛在漁村討海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廟宇的迎神賽會、「媽祖生、陣頭、繞境」等宗教活動,已成為討海生活的共同記憶。
-經濟型態
南方澳為一個討海漁村,居民大多以討海為生,而出港捕魚的討海人,為了順利的出航、滿載的回航,都必須經由多方的協助才能完成。這些必要的協助,就形成了特殊的行業,如:造船廠、鐵工廠、製冰冷凍廠、漁具行、雨具行、油行、報關行、雜貨店…等。再加上宗廟參訪、觀光旅遊的興盛,形成南方澳獨特的海產街現象,觀光人潮帶動活絡的商業活動。整體而言,南方澳是一個依 海而生的生活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