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猴鼻
E 121°52'39” N 24°34'44”
外型看似金字塔的獨立小山,就是鼎鼎大名的「猴猴鼻」-(劉文正)攝於內埤灣
位於南方澳正東方「筆架山」旁東南側,伸入海中的岬角,外型看似金字塔的獨立小山,就是鼎鼎大名的「猴猴鼻」。想必一定會引起大夥的好奇心,為什麼會取這麼一個這麼特別的名字呢,其實南方澳的「猴猴鼻」與北方澳的「北方澳鼻」就分別座落在蘇澳灣的南北兩側,而且是最凸出的南北兩個犄角點,1874年滿清朝廷,第一次繪製蘇澳灣地輿圖時,這兩個犄角點就被分別命名為「南角」與「北角」,「南角」與「北角」就像擺在廟宇門口兩旁的一對獅子,遙遙相望守護著進出蘇澳灣的船隻、這還真是如此這般,這「南角」與「北角」伸入大海正好減緩了菲律賓海由南向北的洋流(黑潮)流速,使得進出蘇澳灣的船隻更為安全了許多。
然而當初又為何命名稱作「猴猴鼻」呢?根據文獻資料所記載,其地名首次出現於1904年日本人所繪製的「台灣堡圖」,自此「猴猴鼻」就被沿用至今。至於該岬角為何被稱呼「猴猴鼻」之緣由,應該是指,南方澳這地區在未築港之前,住著平埔族中的一支,名為「QauQaut猴猴」的原住民族。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伊能嘉矩於1896年10月間,曾調查「噶瑪蘭族」各社的詞彙,他當時在南風澳(南方澳)發現了「噶瑪蘭族」中,有一支特殊族群「猴猴族」(計103人),在他觀察中,「猴猴族」是漢化程度最慢的熟番部落,因此「猴猴族」本身也保存了最多,自己族群中特殊的傳統與習俗。1898-1904年日本人在繪製「台灣堡圖」時,應該是有意突顯此一族群「QauQaut猴猴」,才會特別的把南方澳最東端,深具特殊地景的岬角,取名「猴猴鼻」。其中有關「猴猴族」的相關記載:
1716年-諸羅縣志:「蛤仔難、哆囉滿等社,遠在山後。……。越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云一、二日便至其地,多生番,漢人不敢入。」(花蓮立霧溪附近)
1741年-重修福建台灣府志記載,蛤仔難三十六社裏列有猴猴社。(宜蘭境內)
1762年-「台灣輿圖」中標示猴猴社聚落座標(蘇澳鎮育英區域,育英舊名QauQaut猴猴)。
1840年-噶瑪蘭廳志:「猴猴一社,從蘇澳之南風澳(南方澳)移來東勢(利澤簡附近),其語言風俗獨與眾異,婚娶亦不與各社往來,至今蕃女多有至老而不得配者。」
1851年-利澤簡附近的猴猴族,因土地貧脊,遷回到南方澳。
1917年-育英附近的猴猴族,因疾病遷回到南方澳。
1921年-南方澳漁港肇建,「猴猴族」陸續遷至朝陽里(南澳),並有些遷回至浪速(花蓮新城)。
廿世紀未期,「猴猴族」族群已從台灣消失了。….2009年-夏天,小編無意間在,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南方澳北濱公園內,發現了一幅水泥製的彩色地景標示圖,「猴猴鼻」已經改名為「半屏山」。….每當冬天北風吹起時,站在南方澳北濱公園內的小山丘上,望著「猴猴鼻」,北風聲中,隱約可聽見「猴猴族人」反覆低聲吟唱著「猴…猴…」氣氛神秘詭異,彷彿是「猴猴族人」在為此事件抱不平。
廖大瑋 著